close

最近各科學說,不約而同的使用起了「典範轉移」這個舊名詞,就像一種流行一樣。我覺得有趣,心中一直揣摩著,為何這個名詞會像是流行性疾病一樣的迅速蔓延在各學科各領域之中,想著我笑了,你應該還記得,我在新經濟議題系列中說過,這是一個「無法複製成功經驗」的年代…

 

 

就因為現在的世界起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所以過去的成功經驗、過去的研究、過去的認知、過去的商業模式、過去的…,很多「過去的」概念,都已經無法讓人在現在的世界中存活,甚至連過去自己對自己的認知、過去學習到的知識,都是需要全面檢討和修正的。

 

 

也因為如此,我之前才會寫了好幾篇定錨點的文章;我知道人類很快就會面臨到一個,需要大量自我典範修正的時代,我只是沒有意識到,這個時代已經開始了。

 

 

正好,這個「典範轉移」的概念,也非常適合用在我們這個『不再非黑即白』系列中;所以,今天我們從「典範轉移」這個名詞說起。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中文翻譯也翻成範式轉移。

●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美國科學史/科學哲學家Thomas Samuel Kuhn 1962年出版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中。

●這個名詞用來描述在科學範疇裡,一種在基本理論上從根本假設的改變;這種改變,後來應用在各種其他學科方面,而形成一種巨大的轉變。

 

用中文真的越解釋越不明白,很難懂喔!

 

 

簡單來說,paradigm有 模範的/示範的/典型的 意思;劍橋英語辭典的解釋是“a model of something/ a typical example of something”,瞧,用英文解釋英文,不就簡單清楚很多了嘛!

 

 

基本上,所謂的「paradigm典範」,在學術上的使用,通常說的是一個由大師或者某學者,所提出/設立下的一個,足以成為一般人共識的某種模型;廣義來說,舉凡我們從別人那裡學到的,進而成為我們認知/共識的一種概念,都可以用「典範paradigm」的概念去解釋。

 

 

※很重要的是,所謂的「典範」並沒有對錯的概念,典範可能來自偏見、錯誤認知、非常傷害性、充滿傲慢的…,典範也可能是有益生存的、利他性的…。這並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

 

 

像是,長期待在某個特殊思考環境裡的人,通常在聽到某些名詞的時候,就會很直接反應及套用的一種概念、印象,就可以說是那個人思考概念上的「典範」。

 

 

長期只和同溫層相處對話的人們,就經常有這種狀況發生;相同產業的人、相同背景出身的人、甚至是相同意識型態的人、相同政治傾向、相同宗教信仰…,你都會很容易在他們使用的形容詞和行為上,發現這樣的「典範」的存在。

 

 

通常來說,這種「典範」一旦養成,除非當事者很有自覺,願意經常自省,願意察納雅言修正自己,否則就很難被打破;並且,這種「典範」一旦生成,就很容易讓當事者對其同溫層、同典範者更加依賴,並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當事者就越容易產生無法和其他人對話、生活圈越來越小、自說自話的狀況發生。

 

 

雖然這種「典範」之中,並不是全都是有害的,但是這也就是「刻板印象」、「偏見」、「基本認知謬誤」…種種,不合時宜、沒有邏輯、沒有理性的想法存在的方式。

 

 

而,所謂的「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又是甚麼東西啊?

 

 

在學術上的解釋,可以說成是,新學說推翻舊學說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持有一個既成印象(典範;認知/概念/成見/偏見/刻板印象…)時,忽然發現了一個,和你的原本概念很相似,卻使你原本的 認知/概念/成見/偏見/刻板印象… 產生截然不同體會的一種現象;他轉移了你的既成典範,形成了一種新的典範。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2017/07/11有一篇文章《在紐約地下鐵遇見剛剛失去妻子的男子,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典範轉移」》,這篇文章中提到了幾個例子,說的非常精彩。我大致節錄一下文中的第一個例子,有興趣的朋友,請去搜尋細讀。

 

例1、「地下鐵的經歷

我個人曾有一次小小的典範轉移經驗。

記得那是週日早晨,在紐約的地下鐵內,乘客都靜靜地坐著,或閱報、或沉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靜安詳的景象。這時,突然出現一名男子與幾個小孩,孩子的喧譁吵鬧聲破壞了整個氣氛,而那名男子就坐在我隔壁,任憑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甚至搶走乘客的報紙,這位爸爸依舊無動於衷。

這種情形,誰看了都會生氣,全車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滿,認為這人如此縱容孩子,毫不負責。最後,我終於忍無可忍,但我還是盡量克制,並耐心對他說:「先生,你的孩子打擾了不少乘客,可否請你管管他們?」

那人抬起呆滯的目光,彷彿如夢初醒,他輕聲說:「是,我想我該管管他們。我們剛從醫院回來,孩子的媽一小時前才剛過世,我已經六神無主,孩子們大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以新的角度看待生命

你能想像我當時的感覺嗎?

瞬間,我的典範轉移了。一旦我看此事的角度改變,想法、感覺與行為也隨之一變;我的怒氣全消,也不再擔心需要控制自己的態度與行為,因為我情不自禁為這人感到難過,同情與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噢,尊夫人過世了?我很遺憾!可否告訴我詳情? 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所有的一切就此改觀。

許多人在面臨生死攸關的危機時,也會大徹大悟,以新的角度去評定生命的意義。有時突然承擔一個新角色,好比成為丈夫、妻子、父母、祖父母、主管或領袖,也會發生這種現象。」(節錄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7/07/11文章)

 

 

→在這個例子中,作者原先的典範是:子不教父之過。所以他怒氣沖沖,卻自認強忍怒氣的,去質問對方為何不管教小孩。

可是,當他發現事實真相,心中的同理心、憐憫心、愧疚感…,一湧而上,瞬間將他原先「子不教父之過」的典範想法,整個推翻。作者的典範轉移了,從一個譴責的角度,轉移成一個協助者的寬容角色。

 

 

看了這個例子,相信你已經懂了什麼叫做「典範轉移」。那篇文章真的很強,如果你有空,真的希望你去詳讀。

 

 

為何我們需要「典範轉移」?「典範轉移」跟我們這個《不再非黑即白》系列,到底有甚麼關係?

 

 

人類在生活中,隨著每個人境遇、資質、環境背景、教育養成、…種種的差異,會不自覺的累積下許多的典範;你可以稱它為直覺、反應方式、慣常思考、刻板印象、偏見、認知…,不論你怎麼稱呼這種正常(心理學定義)現象,很多時候,保你命的,和讓你做出錯誤判斷的,就是這些你在生活中,長期累積下來的典範。

 

 

之前我說過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為了加速辨識某些類似狀況,人類傾向於使用一個典範(刻板印象),去涵蓋外觀上差不多的事件;並且基於這種認知典範使用,去做出快速直覺型的反應。

 

 

但是,過度依賴既成典範認知的人,往往會陷入一個非黑即白、輕易出言批評、輕易攻擊他人的狀況。這其實對他們自己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這樣的人,在遇到不同意見時,很容易會一邊直接攻擊,一邊擺出一副「說服我阿」的態度,但是,他們卻忘記,別人對他們沒有責任,別人沒有說服他們或者解釋讓他們懂的義務;當別人越來越迴避他們,他們一邊不解別人的離去,卻更經常陷在自己的迷思中,以為自己贏了,卻讓自己越來越孤單…

 

 

光是這種無意識,近乎直覺式的典範反應,再加上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更會讓人容易陷入一個「賭徒效應」之中。

 

 

就算日後發生了一個典範轉移的重大事件,讓你終於搞於清楚之前是自己的失誤,但是因為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就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之前自己投入太多,所以一定要繼續坳下去,不然會虧本、丟臉的「賭徒效應」的迷思之中,就會讓人在明知道自己錯了,還一錯再錯的輪迴中,永世不得翻身。

 

 

這樣子真的很慘,不是嗎?

 

 

像是,之前的反核運動中,部分有心人,操縱反核團體發言權,大量運用這種典範恐嚇,他們經常性的使用一個模糊含糊的說法,從人們的恐懼出發,一直用一些沒有根據,甚至是捏造、抹黑式的語言,交雜在少量的真相之中,這種三分真七分假的話術運用,使得許多人,乍聽之下覺得合理,就熱血而站出來支持他們的訴求(事實上,許多霸凌事件,也是這種操作模式之下的產物)。

 

 

等到事實真相漸漸明朗,等到那些有心人,無法再用抹黑式的話術去蠱惑人時,這些有心人不僅直接遺棄那些被利用的反核團體,也直接棄當初站出來挺他們的人民於水火。

 

 

這樣的結果,讓當初站出來相挺的熱血者,心中極度悔恨;有些熱血者不敢再讓自己關心世界,害怕自己又會再成為別人利用的工具。

有些熱血者,卻受到「賭徒效應」的影響,因為當初太過激烈的參與,所以現在絕對不能認輸的意氣之爭,還是不斷的硬坳,完全不顧自己沒理性的堅持,會對自己和自己的後代,產生多少的危害…

 

 

這樣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害到世界、害到國家、害到自己,更害到自己親愛的家人,值嗎?為了面子之爭,為了下不了台階的意氣之爭,連自己親愛家人的健康,都要陪著一起去送死嗎?容許自己去修正自己腦中累積的偏誤和典範謬誤,真的有那麼難嗎?

 

 

不只是反核,在人生許多方面,為何明明心中已經偷偷知道,當初自己的堅持,是錯誤的,卻一直這樣義無反顧的一錯再錯?

→這就是你慣常,「非黑即白」思考模式搞的鬼。你以為你無法回頭…

 

 

我很喜歡說那個過馬路的例子,幼稚園小朋友站在路口等大人牽他手過馬路,大家都會稱讚他很聰明;但是,一個20歲的人,站在路口等人牽他手過馬路,你怎麼想?那麼,一個40歲人,站在路口等人牽他手過馬路,你又是怎麼想他?

 

 

典範這種東西,經常性的流竄在所謂的同溫層中,那讓關係親近的人,容易溝通,容易有共同認知和話題;只是,有一些你在生活中,學習到、累積起來的典範,卻是把你困在很單面的知識圈、人際圈、認知圈…,這很容易讓你的知識、人際、認知…,非常容易產生風險。

 

 

如果你長期活在固定的同溫層中,你會漸漸的喪失對新觀念的包容,也會漸漸的對不同意見殘忍;這樣的你,會很容易陷入一種思考僵化的狀態中,而這種思考僵化,就會讓別人越來越不想跟你溝通,越來越對你敬而遠之。

 

 

世界很大,有很多你學到的典範,可能是真的、可能是好的、可能有利生存、可能是有心人刻意操作的結果,甚至可能是古時候研究科技不發達而造成的誤解;就連學校教育所教授的課程,都可能隨時被改寫;像是20世紀中葉以後,美國受到藥商的影響,一直向全世界宣傳每日定量服用維他命C的好處,幾乎把維他命C捧成仙丹一樣,結果從1990s以來,研究文獻一直出現,實驗再再證明,每日定量維他命C攝取,容易導致癌症的發生。

 

 

如果你堅持非黑即白,不肯讓自己的認知,存有修正空間,如果你一直把自己已經學會的典範,當成萬古不滅的金科玉律,你就會直接被自己學到的典範所危害。

 

 

那麼,在這種,典範可能有利也可能危害巨大的狀況下,你卻依然堅持非黑即白,不肯容許自己認知修改,不肯面對事實隨時調整自己定錨點、不肯接納不一樣的意見,你就可能永遠只能活在單面的世界中,甚至是一錯再錯的狀況中。多可惜…

 

 

世界真的不一樣了,台灣早就不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台灣了,台灣的經濟實力是以飛速下降中,人人頂著碩士博士光環又如何?這種學位,真的能和別國的學位相提並論嗎?大陸早就不是啃樹皮的大陸,人家現在已經是無人機發展大國,還是AI的發展潛力大國,更是世界各國爭搶的巨大經濟國,還是世界網路共享經濟實驗的主要場國;聽到沒,菲律賓前日放出的風向球,人家菲律賓新聞說,大陸考慮開放菲傭,月薪估計合台幣六萬…這當然是菲國在炒風向,但是不難看出,之前大陸禁止菲籍移工的禁令,可能正在鬆動中…

 

 

事實上,大陸沿海城市,的確是付得起人家這樣的薪資,更何況,大陸現在和1990s的日本一樣,陷入一種很詭異的迷思中;當初日本風行一時的「找印度家教,可以讓小孩同時增加數學和英文能力」,當時搞得日本印度籍家教滿天飛,卻讓許多日本學生更怯於開口說英文;大陸現在也有一股很類似的迷思「找菲律賓人來居家服務,除了可以照顧日常,小孩還可以在英語環境中長大」…

 

 

不管他們的迷思,會讓他們陷入怎樣的狀況中;也不管並不是所有菲籍移工都能在大陸賺到六萬台幣月薪的事實,光是台灣現在的居家服務菲籍人員,如果少了一半,台灣很多人的生活都會發生問題。更何況,台灣人向來對這些來台打工的移工,並沒有多善待人家,人家飄洋過海的工作,也是為了求財;這麼說好了,菲國新聞說的台幣六萬的月薪,是你月薪的幾倍?你別以為六萬台幣對大陸來說癡人說夢,我對大陸的了解必然不精準,但是至少我知道,深圳地區專業的家事服務員,月薪是台幣四萬多起跳…

 

 

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過去的世界,你父執輩的世界擁抱的認知,未必能讓你在現在的世界中生存。就像是,古時候,人只有結婚或者分家,才會離開原生家庭,所以很多父母,都要初入社會開始賺錢的小孩,將薪水全部交給家長;反正等小孩結婚或者分家之後,他們再去打拼自己人生就好,很多父母這樣想著;可是這些父母不知道,世界已經不一樣了,他們的孩子,以後沒有足以生活的退休金,他們的孩子,可能這輩子不會結婚,他們的孩子,需要從第一份薪水開始,就開始替自己理財以應付退休之後的存活問題…

 

 

這些父母沒有隨著時代修正自己認知,只是很簡單解釋的,認為子女賺錢給父母花天經地義,這些父母壓根沒有想到,缺乏自己存款和理財能力的小孩,在這個結婚越來越難的世界中,會成為婚姻市場中的敗將,而這些小孩退休以後,面臨無以為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愛他還是害他,這些父母,有搞清楚嗎?

 

 

通常,人都是經歷像是生離死別等等,重大人生危機,才會發生典範轉移的狀況,但是,這種修正和學習,你不覺得代價太高嗎?

 

 

其實,如果你允許你的思考存有修正空間,如果你有雅量,可以從不同意見的聲音中,去找出自己的失誤,如果你讓自己習慣於,不再非黑即白的思考,去讓自己學習包容不一樣的聲音,或許,你會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你自己更喜歡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 Ice 的頭像
    S.K. Ice

    只收偽文青

    S.K. 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