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晚,我用了將近四千字的篇幅,做了「post-truth後事實」的簡單名詞解釋。讓我很驚喜的是,我得到一些很有趣的回饋;有人想到自己遭遇過的狀況,有人想得更多更遠,甚至有人還問了星期一我分享的天下雜誌那篇《蔡慶樺:我反正是信了!你也在後事實?》的相關問題。讓我好感動說…

 

 

因為,本來我弄這個粉絲頁的目的,就只是希望能對於思考和反思,做一些拋磚引玉的工作;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先知,我只是個喜歡思考、喜歡真理、喜歡人類、喜歡世界和平的人;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我好想跟世界互動…

 

 

我不介意自己的說法被挑戰,我很歡迎意見不同的人的善意討論,我一直是抱著:『我的想法未必是真』的開放性思考,事實上,人家奴家我其實很友善說…

 

 

好啦!看我收到一些文章的回饋,就開心成這樣,一直說個不停的…你不要笑我喔。今天,我們再從我分享的那篇文章中的「我反正是信了」這個名詞說起好了…

 

 

岔個話,台灣孩子有時候還真是討人厭的悶葫蘆阿…就算看不懂,也不知道要問,你要知道,從填鴨式的高中教育離開之後,從此所有的學習,都不再只是「畫重點」式的知識,沒人會來要我們考試,我們的學習開始進入一個「讓自己活的更好」的階段,不再只是為了應付別人;也就因為離開高中之後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自己好,所以,不求甚解的習慣,會很嚴重的傷害一個人的認知!而我一再嘮叨的,錯誤認知是讓很多人活得越來越辛苦的原兇!錯誤認知的累積,第一不就是不求甚解的習慣,要改阿…

 

 

話說,那篇文章標題裡的「我反正是信了」這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作者蔡慶樺的這幾篇後事實文章,我認為是從名詞解釋的角度出發的(我沒求證過喔!)。

事實上,後事實這個名詞,從今年2016/3/21,哈佛大學的歷史學者Jill Lepore在《紐約客》雜誌上寫了〈事實之後:在真理的歷史中新的一章已展開〉(After the fact: in the history of truth, a new chapter begins)這一篇文章,導致「後事實」這個名詞開始風起雲湧;而蔡慶樺先生,就是用《The New Yorker》這篇文章為根基,結合他自己的知識,試圖解釋「後事實」現象。所以說,蔡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一篇翻譯再整理,類讀書心得的文章。

 

 

而標題中的「我反正是信了」這句話,其實是來自於德文諺語「eine gefühlte Wahrheit」,這個詞的制式化翻譯是「感知真相」,它的通俗語意就是「我反正是信了」;講的是一種【以「眼見為憑」等親身經歷為基礎的、非常唯物論的一種個人認知】的現象。

「感知真相」就是【把自己看到/經歷過的/感覺到的,當成是真相,並且奉行不悖】。

 

 

光就字面意義來說,這樣的現象,好像很符合科學,好像非常理性,畢竟,有「眼見為憑」做基礎,不是嗎?

 

 

但是事實上,這種現象,卻是非常反科學反理性的!

 

 

因為真正的「科學/理性思考」,是需要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一再驗證,永遠都容許自己的理論和認知,存有修正空間的!

真正的科學理性思考,並不會因為一次經驗就做斷言!

真正的科學理性思考,更不可以是沒有修正空間的!

更是因為,人類是非常侷限的生物,每個人都如同瞎子摸象;每個人都只能從自身的知識/眼見/學養出發,每個人都只能一次看一種角度…沒有人能曾經得到完全完整的視野和知識過…

 

 

而且,人類的認知,其實很局限於自身的知識經驗,人類很容易會從自己已知出發,去刻意的選擇和自己論調相同的言論,然後對於和自己不同、自己不懂的知識,嗤之以鼻…

→所以,人類會有誤解產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人類對自己的認知,一定要抱著,容許自己修正的空間;「可能我是錯的」這樣的心態,在這種時代中,是一種最安全的思考模式。

 

 

在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後設認知meta-cognize」其實也就是這種載舟覆舟的概念。這個後設認知的意思是【從已經有的認知出發,再產生的認知】。

 

 

我會不會又說的太難懂了?

 

 

舉個例來說好了,二三十年前,從美國食品安全局開始倡導服用維他命C的好處開始,世界各國紛紛跟隨美國的腳步,對自己國人提出飲食建議;很多每日應該攝取多少什麼物質的宣傳,甚囂塵上,搞得像是,你沒有每天吃一片維他命C,你就會馬上死掉一樣。

 

 

但是,從2010s年開始,世界各國的醫療研究機構,卻從針對每日規律服用維他命C致癌的研究長年的觀察結果中,拼命疾呼,希望能阻止每天定量服用維他命C的錯誤宣導。所以你沒看到,現在各國政府,都不再宣傳每天定量補充維他命的「政策」了。

 

 

其實,說穿了,當年美國會帶頭開始這樣的宣傳,除了這種「eine gefühlte Wahrheit感知真相-我反正是信了」的認知作用之下,雖然有良善立意的那一面,但是真的不能否認,這樣的全球性宣傳作用的背後,有許多營養品藥廠,遊說的痕跡…簡單來說,美國的政治是由許多大財團支持的遊說政治,很多美國的國家政策,經常性的和大財團利益在拉扯←→合作。

 

 

當初搞的風風火火的宣傳,說的像是你不聽他的就會死掉一樣,現在發現錯誤,也沒道歉,也沒更正,也沒澄清,就直接當雲淡風輕了…阿~政治操作難道不是一種無恥!!

 

 

現在世界那許多光怪陸離和煽動的言詞,那些擁有發言權的人,難道不是罪魁禍首嘛!

 

擁有發言權的人,拼命用著他們高超的語言技巧,先抹黑、先給對手戴上罪人的帽子,然後把所有無辜的民眾,捲進一場誓死對抗的狀況中,誰得利?誰受害?

那些既得利益者,真的關心大眾福祉嗎?

人家想的是他們自己一家永遠的榮華富貴…而我們小老百姓餓死路邊、凍死街頭,干尊貴的他們何事之有呢…是我們自己笨…人家一餐,是我們半年的薪水…我們卻還傻傻的捐錢給人家,讓人家去取得賺得更多的機會…然後我們呢…

 

 

就因為那些,在媒體上、在生活中,擁有發言權、擁有高超語言技巧的人,為行私慾搞出來的各式言論,弄得我們連卑微的安身立命的哭喊都已經是奢求。像是川普,因為和媒體的意見不和,就直接用「騙子」來痛罵對方,可是難道川普口中的騙子,從來沒有做過善事?川普的「騙子說」,就像是用一個名詞,直接毀壞別人近百年的努力,像是對方從來沒有正直過…

 

 

而這樣的現象,卻已經存在在我們生活之中很久很久了。世界各國都陷入這樣的狀況中…

 

 

在越來越多人,被那些他們曾經為其搖旗吶喊、誓死捍衛的大人物傷透心之後;在越來越多人,發現那些生活中/檯面上擁有發言權的人,不堪的真相時,越來越多人對世界、對人性,產生太多的不信任,轉而尋求自己的眼見為憑,進而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固執的堅持,絲毫不肯容許自己已經相信的,產生任何動搖和修正的空間…甚至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是否和理?是否值得信任?都不肯加以檢視,不容許自己已經相信的,有任何轉圜的空間,意氣之爭了起來…

→…

→post-truth的時代,於焉形成…大家都是受害者…大家也都是加害人…

 

 

其實,別人要怎樣我無置喙餘地,可是,我們自己何必如此的偏執呢?

 

 

我有一句說來說笑用的口頭禪「完美的都蒙主寵召了!」,我的意思是,就因為我們還有未竟之事、未達之功,所以我們還活著,還在學習,還在努力!

 

 

完人和偉人,至少對我而言是個傳說,是個可以努力的目標,卻不是一種,需要打腫臉充胖子的狀態。誰人無過?!為何總是對他人如此嚴厲?總是用一個超高的道德標準去放大鏡別人,卻不肯先反省自己的行為呢…就算發現自己有錯誤,改過來不就好了,為何總是用一種,如果發現自己有錯,就會死掉的態度,去打腫臉充胖子的存活著呢…

 

 

我思前想後,那種,認為如果一旦證實錯的是自己,會讓自己丟臉的想法,應該是我們台灣教育體系的粗魯遺毒吧…

 

 

台灣的教育,總是對於「聽話/乖巧」給予獎賞,而對於創意予以嚴懲…但是所謂的「聽話/乖巧」,聽的是誰的話?是對誰來說的乖巧?

 

那些所謂的聽話/乖巧的需求,其實只是師長父母們,不肯辛苦大人們的偷懶藉口罷了,「別煩我,你聽話」,因為握有權力的大人,不想為了孩子辛苦自己,所以對不造成大人麻煩的孩子,加以讚賞,然後懲罰那些,「不聽話/造成大人困擾」的孩子,久而久之,所有人都如同聽命行事的殭屍一般,沒有人懂得怎麼有禮貌的問問題,沒有人懂得,欣賞自己的獨特,並尊重別人的獨特,大家都只想要「你不要造成我的麻煩就好」…連自己的孩子,你都不肯多花一點時間辛苦一下自己…

 

 

就因為這種,「對於會讓大人麻煩的事,會受到懲罰」的經驗,很多人習得無助,學會不敢表達自己;並且,那些握有權力的大人們其實非常可惡,他們在意圖懲罰孩子的時候,都是從摧毀自尊的角度去出發,他們想一勞永逸的,解決「那個愛惹麻煩的傢伙」,所以每每摧毀孩子/低階者/部屬…的自尊,並且對自己的殘忍自鳴得意…

 

 

所以阿,就因為自己人不好,自己會在別人做錯後,拼命的看扁對方、嘲笑對方,所以才會那麼害怕自己做錯時會被嘲笑,所以才更是堅持,自己絕對不能錯,因為,不想自己也被別人嘲笑…完全的死鴨子嘴硬…越愛面子越丟臉阿…

 

 

所以,如果我們,對別人的錯,寬容一點,不要只想著追殺別人或者嘲笑別人,是不是其實,是放自己一馬呢!

 

 

我們看世界的角度,只能從自己出發!所以,如果你會認為別人都是壞人,那麼,是不是應該檢討一下,我們對待別人的心態!我們對別人的認知,源自於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很照妖鏡的…自己心裡的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 Ice 的頭像
    S.K. Ice

    只收偽文青

    S.K. 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