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是那句老話,我不是寫劇透,需要劇透的朋友,請去別人家找喔!

 

 

對我這個marvel迷,當然是絕對不可能錯過任何一部marvel的電影;所以,上周六我們跑去看奇異博士,看的是3D-iMax版。

 

 

其實,我一直不喜歡奇異博士這個角色。小時候看的漫畫裡,我就覺得奇異博士不瓢釀,好好的人弄得像個德古拉伯爵一樣,還穿個有自己意識、喜歡整主人(奇異博士)的披風,說真的,我比較喜歡那件披風…像隻小狗一樣…我也要一件…

 

 

而且,大概因為奇異博士是靠西藏玄術重生的人,所以,漫畫中總是想要帶進一些東方玄學的色彩,但是那讓我覺得非常違和,像是經過極度美化之後的瞎子摸象…還有,連動畫都對於奇異博士的西藏玄術描述,非常突兀,讓我的邏輯神經經常的斷線…

 

 

但是我還是曾經看了幾集奇異博士的漫畫,我想,這個角色裡的,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玄學,是我對西方人對東方玄學抱持怎樣的浪漫的想法的一個啟蒙點吧!

 

 

在我的理解中,這些西方人用一個很浪漫的眼光去看東方玄術,在西方人的眼中,東方玄術的的每一個小支點,都看起來是這樣的美好的和炫目,每一個小支點都可以無限無窮的擴張,又可以聚合成一個微細的塵點,華麗而且變幻無窮,又簡單到令人目眩神馳;所以他們從他們生活中找尋最相似的視覺經驗,那就成了嬉皮年代最流行的萬花筒特效了。

 

 

沒想到2016居然上映了奇異博士的電影;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還一度懷疑過,我很難推論,電影會怎麼的方式,去描繪奇異博士的東方玄術經驗,我心裡猜想,要不就像是「露西」一樣,用一大堆線性線條試圖解釋時間的概念,要不就像是傳統奇異博士動漫使用的方法一樣,用一大堆的萬花筒特效,來代表東方時間的概念。

 

 

果不其然,奇異博士電影中,對於東方玄術,和時間的概念,大量使用了在「露西」中出現的線性線條,和萬花筒特效結合;但是讓我驚喜的是「色彩」的運用!在奇異博士中的色彩運用,非常濃烈,色彩的濃稠度,在觀眾心中造成了一種華麗的動漫印象,我覺得非常成功。

 

 

當然,會讓我興致勃勃想去看奇異博士的最大理由,就是飾演ancient- one的蒂坦雲絲頓Tilda Swinton!!!

 

 

她有蘇格蘭王位繼承順位的皇族身分,和非常好的高學歷,基本上她是一個,一生榮華富貴,甚麼都不需要做就可以活的很好的那種金湯匙人;但是那不是我愛她的原因。在我心中,從看了那片《Orlando》之後,我就愛上這個,超越性別框架、極度「非人」形象的好演員。尤其是在《驅魔神探康斯坦汀》中,她那超鮮明的「非人」的印象,極度慈悲同時間混和了那令人無法想像的殘忍,這是一種極度的雙極性,沒有中間地帶,沒有灰色地帶,純然的雙極性,打死不會出現一般正常人身上的狀況,讓我迷醉。

 

 

這是一種,一般人身上找不到的特質,並不是刻意趨向善惡兩極其中一端的舉止,也不是一種,企圖融合差異的嘗試,而是一種兩個極端的和平和諧共存的狀況,我愛死了這種特異份子。

 

 

她那招牌的、總是在她演繹的每一個角色中,靈光一現的,標準的「非人的疑惑」眼神,又在《奇異博士》中,數度的出現在她的臉上,讓我看的都差點忘記我是誰。

 

 

對於「非人」的迷戀,可能是我從小會自己去找marvel動漫的原因,可能是我對於自我印象最初的憧憬;所以這也可能是我自己,一點都不中性,反而是同時並存雙極性別性格(性格表現上,同時極女性又同存極男性特質)的原因吧(不是雙性戀啦!什麼人妖王!!!你亂想你壞壞)…阿栽,自我追尋是一條永遠停不下的路程。

 

 

說到摺疊時空的特效,這就跟今天我的篇名有關了。

 

 

奇異博士這個角色,是marvel很早期創建的角色,關於Stan Lee和marvel公司的創建源流,我之前的【絕對不…影評】系列文中有清楚介紹過了,想知道的朋友可以往前翻找。創建奇異博士的時期,正好是美國的嬉皮的年代,那是東方學術很迷幻的流行大爆發期,每個人都搞不懂東方玄術,卻每個人都對東方玄術有美麗的聯想。

 

 

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出現這樣的角色,好像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當然,這個角色後續無法再發展,也與西方人無法真正理解東方玄術的因素有很大的關係。

 

 

而那個年代,正好是愛因斯坦的時間論出現的時機,那時科學家們很熱衷探討時間是無限延伸線性連續不可切割?還是時間是可以輪迴循環的?所以當時世界各先進國家都做了非常多的時間實驗,也留下許多至今無法理解的謎團。

 

 

在這種時代氛圍之下,摺疊時空這樣的概念,就當然出現在奇異博士這個角色之中了。斷切時空、時空摺疊、鏡相世界、平行宇宙、改變過去事件、回到過去時間、改變過去對未來的影響、時間事件的無數可能性發展…這所有與時間連續性相關的概念,都和奇異博士這個角色有了連結。

 

 

原本,我們是非常希望去享受,用3D-iMax做出的時光特效造成的暈眩感,可惜這部片的導演把3D特效調整的太完美了,一點都不讓人暈眩,讓我非常殘念。你看喔,如果你在隨奇異博士掉落的時候,產生某部分的暈眩感,是不是更有親身臨場感呢?

 

 

可惜,導演太強,一點都不暈。

 

 

奇異博士的角色設定,就是一個天才。奇異博士是個,智商超高、能力超群、願意辛苦自己去學習,懂得看見一般人無法察覺的珍貴、非常自我驕傲、很多自我約束和束縛、一直不停突破自己極限的,理想完人。

 

 

坊間有一句話『人生最痛苦的不是遇上一個天才;而是你遇上一個天才,卻發現那個天才,還比你努力上百倍!』,這樣的感覺,應該就是一般人遇上奇異博士的最佳寫照吧!一個超級努力不怕辛苦自己的天才。

 

 

說到努力,我想起吳寶春師父,在那間書局開幕宴上的演說,吳師傅說「成功經驗需要複製,然後才有研發出現的可能…」;吳師傅的這些話,讓我對吳師傅肅然起敬了。

 

 

因為從這些語言中,看得出來吳寶春師父,有多努力學習!這個「成功經驗」的理論,就是心理學中的理論,吳師傅使用這個理論,是謙虛說自己不好,只是願意不斷的努力;但是我覺得吳寶春師父真的太謙虛了,他應該重新定位自己。

 

 

因為,這個「成功經驗」的理論,是適用於舊時代的後見歸納理論,但是,不僅現在的時代對這樣的理論需要修正,吳師傅個人的成功,也不是複製他人成功經驗的結果。

 

 

在我的《新經濟議題》系列文中,很早的篇幅中,我就說過『這是一個,無法複製成功經驗的時代』;理由是,過去的成功經驗,對於『成功』二字的定義,必須修正!必須重新定義!

 

 

在古早的理論中,「成功」指的是一種結果導向的印象,那是一種以成敗論英雄,蓋棺論定的一種結論說;但是,對現在的年代中來說,「成功」應該是一種,『達到成功結果過程中的【心態/行為/意志/決心/策略運用/心性………】』。

 

 

在這個資訊越來越發達的年代,許多的成功,並不夠你吃穿一生;許多的成功,也無法大規模的存在,並且,許多的成功,會被不斷出現的修正所淹沒,所以,倘若一昧的冀望過去成功結果的重現,那是一種太不知變通的愚蠢。

 

 

像是吳寶春師父,他的奮鬥年代,早已經過了那種,王永慶先生國小沒畢業可以白手起家的年代;在吳寶春師父的年代,其他的人的資源都比吳師傅充裕,所以,吳師傅的成功,並不是複製模放別人的經驗,是吳師傅靠著自己不取巧、願意辛苦自己、努力方向正確…等等個人優異之處,才能後來居上,成為成功的。所以,如果可能,我想跟吳寶春師父說,您,別太謙虛了!偶爾以自己為榮,沒有甚麼罪過的。

 

 

說回來奇異博士,我們的散場後討論中,得到的最讓我喜歡的結論是:【所有的壞人,都是因為容忍度太差!】

 

 

你仔細想想喔,從這些marvel的壞人角色中,一直到你生活中的那些,會傷害別人、會霸凌別人的人身上,都存在著『容忍度太差』的痕跡。

 

 

不管是對別人反應的「和自己的預期不符」,或者是對於「自己期待落空」所產生的痛苦,或者是對於突發事件的「反應不能」,這些壞人們,對於這些痛苦,一秒都忍受不了,都是直接反擊、攻擊,所以,造成了對他人的傷害,自己也從來不曾好過過。並且,有能力造成他人傷害的人,其實能力都是強的,所以,傷害就更大了…

 

 

從漫畫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來,其實很多事情,是那個人的容忍度太差,卻並不一定總是一件壞事;但是因為那個人,無法容忍超出他自己能理解的/有準備/想接受…的這種情緒,往往把一樁天大的美事、神的禮物,變成了一種天大的憾事,還把自己拖入了地獄…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於「規畫」。我們的教育教導我們要去「規畫」自己的人生,先去從主觀判別善惡,再去畫出未來的願景藍圖;但是在你被要求要去「規畫」某事的時候,通常都是自己對於那個需要規畫的某事,懵懂無知的時候,別人不給你去深入理解的時間、你自己也缺乏去深入理解的意願(就是懶!),所以所有的規畫,99.9%以上的機會,都是建立在一個錯誤認知之上。

 

 

這也就是,我在《142  從『達克效應』出發:放棄對「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的迷思吧!》文中提到的,如果你自己對於什麼較優秀都完全搞不清楚,你從你錯誤的認知中出發,找到的,充其量不過是,符合你錯誤認知的,錯誤的對象;所以,不如乾脆放棄「找一個優秀的朋友」,交給  神來決定,說不定更有驚喜。

 

 

就如同,如果一個面試官,沒有搞懂「徵聘」(這在工商心理學中,有很大的篇幅討論,是很深奧的學問)的原理原則,那麼這個面試官,頂多只能找到和他認知相似,或者符合他認知的,低階一層的人,當然這個公司就充滿相同的人,當然這間公司就不可能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創意出現…當然那個面試官自己,就更是只能做到累死自己…當然,在這種年代中,這代表的,就是一種公司倒閉、縮減、缺乏發展性和競爭力的前兆…

 

 

我們東方人,通常心中期待著失敗,經常做的心理準備是負向的心理準備,因為從小,每個人都告訴你,期待成功不切實際,期待意外的好事是愚蠢的,準備失敗之後的心情,才是比較重要的。所以,造成我們多數的人,不僅是無法承受成功的壓力(在心理治療學中,不僅是負向事件,連極度成功事件,都會造成人的巨大壓力;這種正向壓力,在東方人的壓力狀況中,更加的危險),更是無法面對那些意料之外的事態發展,所以,對於意外,不像美國人會將之視為挑戰,我們會把意料之外當成一種折磨/痛苦和逞罰,我們就會失去挑戰的心情,直接用挫折反應去面對了。

 

 

加上近幾年來社會流行的那種,超級害死人的認知宣傳「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這種,別人孩子死不完的,撒旦搞出來的流行意識,害死多少人!!!

 

 

這種先處理情緒的錯誤認知,更是讓人對於挫折更沒有忍受度,更讓人變成壞人,更讓人做出錯誤行動,搞砸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中有一個百年無法取得共識的爭議:『先有情緒還是先有肢體反應』,這是個心理學一直無法順利取得共識的,眾說紛紜的重大爭議!討論這個議題的書籍很多,有興趣你自己去書局、圖書館找一找嘿,我直接說下去。

 

 

從這個爭議的一個支點出發,我們可以看出,情緒是一種極度波動,會隨著眼前事態的轉變而瞬間改變的狀態,所以,情緒並不是一種,恆久不變的東西,這也代表,情緒不可信任。相反的,問題卻是一個,不去處理就不會消失,更會惡化的狀態。你不先去試圖解決已知存在,並且一定會惡化的問題,卻去處理飄忽易變的情緒…是喝露水吃空氣的虛無主義嗎…

 

 

既然情緒可以輕易改變,既然情緒不可以信任,你每次都讓這種,瞬息萬變的情緒,帶著你到處跑,怪不得你總是累到要死,還什麼事情都沒有解決過。怪不得你的人生只有壞事發生!怪不得你的「自我預言實現」中,好的不靈壞的靈…

 

 

因為情緒是極度容易改變的,所以,先處理問題!等到你問題解決處理完之後,你早就累倒了,情緒也早就改變了。如果到時候還有甚麼情緒,那才是比較有價值花時間去處理的問題。

 

 

而先處理問題的習慣,需要的先決條件,就是對於突發事件的耐受度,就是我之前說的「容忍度」。至少,你要做出任何反應之前,你至少必須先搞懂「what’s happening?」,不是嗎?

 

 

如果繼續任著自己的情緒帶領你無頭蒼蠅一樣的亂闖,你這一生能有甚麼優異表現,我也質疑…

 

 

所有的壞人,都是能力強的,他們變壞的原因,就只是,對於人事物的容忍度太差的關係!

 

 

當好人,當壞人,至少,你得先搞清楚「what’s happening?」,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 Ice 的頭像
    S.K. Ice

    只收偽文青

    S.K. 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