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鍵詞:創客、傳統美國文化、創造力與製造力、製造業的危機或轉機。

 

要解釋「各國競相鼓勵新創的那場騙局-第二重騙局糖衣:愁城囚鳥。」,我們就必須先從我列出的關鍵詞著手。並且因為華文世界對這種新創存在許多的誤解,需要去解釋釐清,所以,在你閱讀我這個新經濟議題系列時,可能會經常發生非常衝擊你認知的狀況;不要擔心,這是正常的。對於新的未來,越早接觸你就越不會亂慌張…相較其他人,你現在的閱讀和準備,早了很多人很多年…

 

 

所謂「創客」,並不是現在華文世界宣稱的那麼狹隘!

 

 

●「創客」=maker=自造者=新創人。是指那些具有創新理念,有能力自主設計創造的人!

●「動手做」是一個關鍵。maker將自己的創意,藉由各式工具和方式,親自設計,並使用雙手或各式機具,將自己的創意「實體化」的人,稱為「創客(Maker)」。

●maker使用的工具,範圍從傳統工具,一直到新軟體、新科技工具,都是maker會使用的工具。使用工具的目的是為了「實體化」腦中創意,所以只要能將腦中創意「實體化」的工具,都是maker理想的工具。從傳統的刀、車床、縫紉機、…一直到3D列印機、雷射切割機,甚至是塑膠射出機等傳統只有大型工廠才具備的機具,都可以是maker創作的手段工具。

 

 

有看沒有懂,沒關係,跟著我的文章,你至少會有一個清楚的初淺概念(為了要真的搞懂,你必須從頭開始閱讀)。

 

 

所謂的maker,重點是「把創新性的想法實體化的過程」。

甚至是,就如同你閱讀我文章的同時,你看到的是我經過“知識理解→解構知識→再結構→設計並運用邏輯和文字等工具,將新觀念新概念的文字實體化”的過程,所以,你現在閱讀我文章的行為,其實看的就是一種maker的創造物,在這個角度中,我就是「思想maker」,使用的工具是文字,創造的是一種新型態意識的文章。我寫這系列文章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單單只是陳述歸納現有的狀態,我是在營造一個創新性意識,我在創造。

 

 

對東方人來說,maker的概念很難理解,所以嚴重誤會,以為只有使用最新科技工具製造的,才叫做maker。殊不知,所有的一切創造,源自於思想。如果最源頭的思想不算創造,那麼由這個不算創造的思想衍生出的產物,怎會叫做創造物呢?

 

 

對於像美國這樣的地方來說,making並不是只有少數人才有權力去做的事,雖然實際上,真正能making的人,少的可憐;美國是希望將這個maker-movement(自造者運動),推行擴展到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落,目的其實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說的,想要從這些創新性的思維和行為中,找到一個能獨霸、能宰制下一個人類發展階段/經濟面向的/市場面向的亮點。就算這個推廣,最後發亮的地區不在美國,但是對於美國這個先進國家來說,重點在「知道」最新的發展和走向,那麼,控制和追趕,就不會太困難。

 

所以,美國非常鼓勵他們的學者,將新創的概念傳播推廣至全球;因為美國其實很清楚,真正的maker非常鳳毛麟角,甚至可能不會出現在美國境內;但是經由美國強勢宣導之下,如果有其他國家出現了一個真正的maker,美國會比其他國家更早得到資訊,誰先掌握了最新的趨勢,誰就更有可能加以宰制。這,是統治學的概念面向的「統治」的擴張發展。誰握有最新資訊,誰就勝出的概念。

 

 

要真正的理解,我們就必須從傳統歐美文化角度說起。

 

 

對於以聚落方式集中人口分布,以利農業發展的農業民族(像是中國)來說,農業民族人口分布較不流動,尤其在古代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中,幾乎所有的人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出生地,因為人口集中,行業分工變成一件簡單的事,自己做不來的,像是蓋房子、修理器具等等等,一定找得到人可以幫忙。這樣的狀況,簡單來比喻,就是現在「購買」的概念,車壞了-給錢請人來修,想吃飯-付錢出去吃人家煮好的,距離太遠的-付運費請人送來家門口…,這是一種農業民族的便利,也造成農業民族後代,沒有自己費盡辛苦、甚麼都自己動手試試看的習慣。

 

 

相對於習慣人口聚集生活型態的農業民族來說,歐美各國從古代就一直是牧重於農。古代沒有現在的養殖技術,所以採用的是放牧業,就算是後來歐洲發展出的,有固定範圍的放牧(領地/自有農場…等),這些人是需要四時逐草遷移的,雖然相較於沙漠民族來說,歐洲形成的放牧業,活動範圍較小較固定,但是這種因為養殖技術還不發達所形成的養殖業,造成人口相對的分散的狀況;這些人的後代,也習慣於這種生活型態,他們未必一定要住在人口稠密的地區;也因為他們居住環境人口不多,很多東西的維修、取得,需要千里跋涉才能找到幫手,所以,這樣的生活型態影響下,養成歐洲民族「先自己動手做」並且「珍惜物品」的習慣。

 

 

而美國立國之初,當時依舊交通不發達,很多人因為在自己國家無以維生而去美國找機會,更有很多人是因為逃避迫害才移居美國的,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就算你想要付錢找工匠幫你修個車子房子的,可能都遍尋不著,所以,傳統美國人承繼了他們歐洲先祖「先自己動手做」的習慣,並且將這樣的意識,傳承給下一代。

 

 

除了在少數大都市中生活的美國人,和後來才進入美國的新移民之外,傳統美國父母,時至今日,依然是從小「鼓勵/放任/要求」他們的小孩,遇到問題「先自己動手試試看」,真的用盡所有辦法之後,或者是有生命危險時,父母才會介入幫忙解決。

 

 

史奴比漫畫中,永遠拖著一台小推車到處走的查理布朗,事實上是美國小孩的生活縮影,美國小孩在這種「先自己動手做」的教育影響之下,為了做到他們想要的事,他們會形成同儕,互相協助,像是蓋一個可以當成秘密基地的樹屋的這種事,孩子們會去各處要來廢棄木板和工具,或者用勞務換取某些需要購買的材料,自己去學習建築的基本概念,大家一起去從無到有蓋出一個自己的秘密基地。這樣的過程,不只是美國人長大後自信的來源,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和不能做到什麼,這個過程讓他們主動學習了知識,學習了同儕合作,培養了延續一生堅固的同伴情誼。

 

 

時至今日,很多不住在大都市的美國小孩,下課後會去自己動手做很多的事,修理一台報廢車、搜尋某些學校學不到的知識、練習某技能、車庫練團、瘋狂實驗室…甚至是一起研究最新流行,互相替對方剪個最美的髮型…這所有一切,都是自主性行為,不是為了應付學校,也不是別人叫他這樣做。這,是一種美國精神,也是今天美國能夠如此壯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這種「先自己動手做」的美國習慣出發,美國人很自然的走向對於創客的發展方向。因為,創客除了要有創新性思維之外,還必須有實現其想法的行動力。Make的重點,就是要「動手做出來」。這並不是美國國家強力主導的一廂情願,這是人民主動的發展,美國國家的順水推舟。

 

 

那麼這到底有甚麼騙局可言?聽起來很完美阿…

 

 

1.maker的困局

2.先進國家這樣做,我們卻是這樣搞

3.發展maker-movement的目的和可以造成的效應

4.對世界經濟即將帶來的衝擊

 

 

【1.maker的困局】

 

就如同我在臉書粉頁6月23日碎念中,分享的那篇《經濟人》文章中的內容,和我寫在分享前的那些話

「我經常性的看到讓我不忍卒睹的悲劇

像是,聽不懂人話的人

到處宣傳自己語言程度非常好…」的概念,其實,maker的困局,是源自同一種性質的誤解。

 

 

我就舉這個例子來說好了。在古代,讀書識字是少數的特權;但是託了國民義務教育的福氣,很多人都能識字,甚至是寫上幾句,所以,很多人就誤會了,因為有些人只是能識字,卻是不能真的明白他人文章字詞中的真義,卻因為「都看得懂」的表象,誤以為自己看懂了,所以對自己產生誤理解的事,渾然不知,並且,將自己的誤理解,解讀成:「自己也能寫」,解讀成:「自己跟別人的程度相仿」。所以經常性的出現,明明聽不懂人話,卻真心誤解以為自己語言程度很好的狀況。

 

 

覺得很刺痛嗎?先別急著痛,讓你疼痛不是我的目的,看我說完,好嗎?

 

 

有句諺語「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這句話的中文出處是陳之藩《哲學家皇帝》,很多人以為自己聽懂了這句話,並經常性的拿這句話取笑所謂的專家。

 

 

可是事實上,這是從Bite-size Einstein : quotations on just about everything from the greatest mi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這本書中間一段話來的: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student ac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and a lively feeling for values. 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o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

 

關於狗的部分,意思是,對於對一個學生來說,擁有各種價值觀與生活感受,以及能真正的擁有美感與道德良善等等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他的專業知識會讓他像一隻具有良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你瞧!是不是因為自己輕率的誤解讀,讓自己以為自己真的能夠「知道」別人使用這個詞的意思,卻造成了可能讓自己出糗的悲劇?

 

 

很多時候,達克效應,在我們的自己身上、在我們身邊流竄,一個不小心,你就容易錯估了自己。錯估自己的結果,就很容易讓自己出糗,甚至是做出自己能力所不及的宣稱。達克效應。這樣的後果,通常是更重創自己的自信,也經常性的搞砸自己原先可以擁有的機會。

 

 

在這種普遍識字的狀況下,經常發生,同樣一件事,每個人依照自己程度,得出不同結論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中間有各人的天資/智力/理解力/理解深度和廣度/劇本(心理學定義)豐富度/策略(心理學定義)成功度…種種的差異,所造成的現象;而如同我分享的那篇《達克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愈無知的人愈自信, 愈博學的人反而愈謙虛》,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少數,而是我們的日常。

 

會出現這種,達克效應(人們有高估自身能力的傾向),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自己的誤解讀。像是李宗盛大師在金曲國際論壇上的感概「音樂是個被低估行業,人人能玩,可是成功的標準很高」,我不自量力的解讀李大師的語言,我私自認為,這就是達克效應。

 

 

你想想,多少人擁有在山葉鋼琴學琴的記憶?會認得琴鍵琴弦,就代表是樂器音樂專家嗎?認得一些樂譜樂理,就代表懂得鑑賞嗎?

 

音樂是這樣,文字是這樣,新創更是如此!

 

 

連普遍習慣動手自己做的美國人,其實心中都知道,「會做」跟「大師作品」之間,存在雲泥之判的遙遠距離。

 

 

對於創造、maker來說,能夠做到有可以實踐的創意,就已經是一個艱難的挑戰了,更別提去創造(making)!能夠真的做到現在making-movement希望的making的出現,那機會更是渺茫。

 

 

所以,美國傾國家宣傳之力,拼命宣傳教導一個maker概念,希望就算無法有一個叱吒時代風雲的新概念、新商業模式出現,至少也要讓能夠make的人越來越多。

→基於這樣的想法,人人能making的概念被廣為流傳。很多資源會被虛耗在那些達克效應的人們身上,但是這並不是一種浪費,這是一種投資。

 

 

而maker的困局就是,真正的創造,是稀少而異常珍貴的。對maker來說,自己認定的making,是一種達克效應,還是真的充滿價值,值得自己投入那麼多心血嗎?

 

從maker的「人」的角度出發,很多被達克效應影響的maker,會在這股鼓勵making的風潮中迷途,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但是,如果從一個國家的統治角度出發,這樣的犧牲,似乎是統治學經濟學上,可以容許的範圍…

 

 

所以對於maker來說,真的要步步為營,如履薄冰的,時時刻刻自我審視當下的「定錨點」。Maker的繼續還是離開,要能夠心甘情願…所以愁起,所以是困死自己還是突破未來,this is a question!

 

((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 Ice 的頭像
    S.K. Ice

    只收偽文青

    S.K. 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