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光是「曖昧」文化這個名詞,就會讓一般人,感覺到極度的不舒服;而仔細探究這個文化現象的內涵之後,更會引發許多人的挫折和憤怒感受。既然如此,為何我又要特意長篇專文,來寫這個文化現象呢?因為事關重大。
在這股曖昧文化的風潮吹拂之下,受到災損的,並不只有以後的人;這是現在已經「發生了」的文化變遷,你我都身在其中,你我都是受災戶。不只是為人父母者,或者是現在正在成長的孩童會受到影響而已,現在邁入求偶期的人類、現在還需要社會交際的人們、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會被這個改變中的文化風潮所牽引。
在開始討論對應方式之前,我必須先說,這個新文化的風潮,是一種擋不了的趨勢;像是曖昧文化即將造成的影響,還有像是同志族群的存在,和少數族群權力伸張的必然性,這所有的一切,是一種世界變遷的現象,不是任何人可以去阻擋的。也不是任何人或者團體,可以阻擋得了的。更不是任何力量或者個人,可以否認的了的現實。
之前我已經解釋過了,會將這波改變中的文化風潮,起名叫做曖昧文化的理由;現在,我再加一個名詞解釋:「文化」。
所謂的「文化」,是人類長時期的生活進程中,人類思想、行為,長期累積下來的一種,社會共識。
在文學方面的影響,像是「紅學」,《紅樓夢》一書,在它出版的年代中,就是瘋迷萬千男女,名噪一時的通俗言情小說;像是〈張愛玲〉的作品,也是這樣的東西,還有《金瓶梅》、《西遊記》…甚至是金庸大師的武俠系列,或者是西方的Shakespeare、Yeats…,甚至是J.K. Rowling的Harry Potter;還有日本的《源氏物語》、《羅生門》、村上春樹…到現在的《海賊王》、甚至是宮崎駿大師的動畫,許多你聽過或者看過的各國名著,都是經過那個特定時代的篩選,在它的時代中造成了影響,並且影響力還流傳後世。這,形成了文化。
在思想方面,中國的孔子、宋朝的儒教理學、法國的巴士底監獄暴動、英國的海權年代、美國的解放黑奴…這所有的人類爭權運動,所造成的影響,是擴及全世界、跨種族、泛文化的一種,人類文明意識的演化。
在金融體系方面,往日的實體貴金屬擔保,發行各國貨幣票劵的金錢計價方式,在清朝之前,全球依照清帝國的銀本位制度,以白銀為尊;清朝覆滅之後,才開始了英美各國的金本位計價;這樣的計價方式,使得黃金價位的跌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而現在競起發展的第三方支付、電子票劵的應用,也正在影響人類的貨幣計價方式。當然,這樣的狀況,有其之後必然出現的電子票劵的新型態通膨方式和危機,以及人類貨幣計價擔保品的變遷。這,都是我們的文化進程中的一部分。
還有許多和地區性文化、全球性文化有關的各領域,你可以舉一反三,我就不說了。
先從你心中為何會對「曖昧文化」這個詞,有那麼深的不舒服感說起好了。不分國族的,只要是人類,都是在他自己的文化思考之下,以各文化認為的美德,教養長大的。而台灣的文化,更是強調一個,以美德、傳統、順服…等價值為尚的教養方式,你我都不例外,我們都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
所以,不管你現實生活中到底是不是個「好人」,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乖孩子制約」。我們不管長多大,都會很希望自己能夠被貼上一個「乖孩子標籤」,並且,我們偶爾遺忘偶爾做到那些「乖孩子教條」,然後,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正用著「乖孩子篩選眼鏡」,在要求別人去證明他自己是乖的。而這樣的「乖孩子標準」,其實經常的與我們其他思維相互矛盾,我們卻似渾然不知…
而這種,互為矛盾的、曖昧不明的、不明說的、詭辯的、缺乏邏輯思軌的、非理性的這些言行和宣導,助長了現在這波,由網路曖昧經濟所引發的風潮,成為曖昧文化滋長最佳的溫床。
而在我們傳統的概念中,「曖昧」真不是個好詞兒!我們會做出曖昧的事,我們會有曖昧的想法,可是,真正站在這個「曖昧」的詞兒前面,我們會打從心裡,產生一股極大的厭惡感,和對抗意識。彷彿就像是自己的人格被污辱到了一般…再加上你自己的人生經歷的多重作用之下,造成了你心中現在產生的,厭惡感受。沒事的,大家都差不多,沒事的。
我們這樣的現象,直接影響了我在前提中說過的那個,「約定俗成」概念的運作。而我們對於我們自己心中深層的「乖孩子」形象的渴望,和我們對於人我在日常言行互為矛盾的現象,經常性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這個「約定俗成」的概念,用一種非常詭異、不合邏輯的,非理性的方式,持續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極強大的影響力。
許多有心人,不管是缺乏自覺,無法去發現自己的不理性,或者是明知道但是故意操作這種意識,這些有心人,為了他們想要達成的目地,拼命的在社會上散布一些完全不合邏輯、互為矛盾的曖昧言論,並且同時間,從中得利。
這是我們的社會已經存在許久的,令我悲傷的曖昧現象。
像是政客為了他個人的選舉前途,拼命宣傳說「未達目的不擇手段,是可以被允許的」的想法;像是假借宗教之名,扣上捍衛家庭價值的大帽子,詭辯企圖限制同志人權的言論,不僅整個誤導真正「家庭」的意義、公開的主導歧視特定基因人類,還造成社會人民,長期習慣在那些互為矛盾的思考中,傷害了自己的人生。
怎麼傷害?長期習慣這種曖昧思考的人,經常性的會在被傷害的時候,激烈的要求他人一定要道歉一輩子,然後對於自己傷害他人的部分,雲淡風輕的說「反正道歉他也不會接受,道歉他也不會開心,所以我不用道歉!」,然後簡簡單單的開脫了自己的罪行。這種不負責任的,嚴律人寬待己的思考方式,使得當事人,從來沒有機會,去面對自己的過錯,沒有機會修正自己,也變成別人背後訕笑、受他人鄙視的存在。有沒有傷害?你自己判斷。
至於我的《曖昧文化 之 先行概念》,為何特地提到同志人權的問題,為何我一再的強調,之前的不懂,之後的就不會懂了?
因為,這所有的事情,是完全相關的。
同志人權議題,也受這樣的曖昧操作影響。他們告訴你,拔除某些人的人權是必須的,是基於尊重和大愛,我聽他在放~。
舉個跟異性戀人權有切身關係的例子來說。異性戀者,更應該支持促成同性戀婚姻權的合法性,你知道為什麼嗎?
許多人,男女都有,擁有異性戀婚姻,他們的法律身分是「已婚」,卻因為那些假道學,否認同志關係的存在,所以這些人,大大方方享受他們異性戀配偶的照顧,然後堂而皇之的跑到同性戀族群之中,要求愛情。而同志族群,因為長期被那些假道學矮化,同志族群不知道自己的愛情也有被珍視的權利,所以只能自我矮化的,接受一些小三的待遇…同志族群,在這樣的社會歧視氛圍中,以為他們只能接受這種見不得光的愛情關係…
部分人說的很好聽,說因為他們自己是雙性戀,所以他們才在已經有婚姻的狀況下,到同志世界去亂搞。事實上,對這些外遇者來說,他們不過就是瞧不起同志的人權,吃定同志的愛情和權力,不會被社會重視,所以才會這樣肆無忌憚大搞外遇。
「雙性戀」這個名詞,並不是雙妻命或者雙夫命!雙性戀這個名詞,指得是對同性、異性,都有可以產生愛情的機會;但是,除非你們自己三方或者多方,全都心甘情願,接受一個不專屬的多角戀愛情關係,不然,就算是雙性戀,在一個戀愛時間中,也應該只專注於一個對象。
可是就因為,那些假道學者,否認同志權利權力存在的事實;是得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得以藉由雙性戀的名詞,傷害別人。殊不知,真正的雙性戀者,在那些存心不良者的刻意運作之下,被醜化的非常嚴重。
另一部分的人,就是因為自己的同志狀態,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屈服於假道學者倡導的「家庭」,委屈的和另一個,毫不知情的異性,結成連理。但是這部分人,在婚姻中又痛苦到無法呼吸,所以,就算外遇違背他自己的道德,他也飛蛾撲火…只是,不知情的丈夫或妻子,又何其無辜…
那麼,這些外遇者的丈夫或者妻子,情何以堪?因為同志戀情,沒有法律認同的地位,所以這些丈夫和妻子,難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婚姻權力被這些外遇者侵害?連提出告訴都無法,只能無奈的,接受一個,必須和他人共享的愛情,或者婚姻關係嗎?
不管是怎樣的愛情,都應該是你情我願的。愛情中,必須是心甘情願的,不應該有那種被犧牲的人。不管是怎樣的理由,那些假道學所宣稱,必須拔除同志人權的言論,嚴重的侵害了許多同、異性戀者的婚姻權力,更直接傷害了同志族群的人權。
這,就是那些假道學者,曖昧操作之下,產生的巨大社會悲劇。如果我們社會,能夠接受同志族群的存在,能夠不歧視同志族群的權利和基因,同志族群,就可以漸漸的恢復他們應得的尊嚴和自信,不再對次等待遇委屈求全,如此一來,自願當小三的同志,會越來越少,那些存心不良的外遇者就不能再暢行無阻,那些在婚姻中不知情的丈夫或妻子,也就能夠少一些,被白白犧牲的無辜了…
所以,不只是同志應該開始恢復他們的尊嚴和自信和人權,異性戀者,更應該全力支持同志族群人權的爭取。這不僅僅只是利他的行為,這是利人利己的功德。
那些假道學的曖昧操作,到底幫助了誰?受惠了誰?傷害了誰人的權利?
所以,你現在能夠理解,我為何使用同志議題,當成曖昧文化的先行概念嗎?
而,曖昧操作造成的曖昧文化,又是怎樣如何的,纏繞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有沒有傷害,你自己判斷。
而,時至今日,曖昧文化已經是勢不可檔的一股風潮。倘若只能懵懂不清的被潮流推著走,可預期的,會有大量人民,會出現許多適應不良的狀況,在人際關係上,會產生許多的衝突事件,感情會被撕裂的很嚴重,親情會發生質變,社會紛擾會不斷出現…我能力不足,無法讓許多人看到這個現象,但是至少至少,有看到這個篇章的你,我希望你先調整好自己的認知,做好改變適應的心理準備。
可能會出現什麼狀況?我們依年齡層和身分做為分類方式,依序往下說好了。
【青少年】
在青少年時期,同儕的想法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了。在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青少年的社交,只在跨出家門之後。(雖然以前文章中提過了,但是這次我會解釋更清楚一些)
所以,像我父母那輩的人,想偷談戀愛的、想偷溜出去玩耍的,在家庭中,依然可以當個長輩眼中的乖孩子,絢麗漂亮的衣服,等出門後再去換,還是可以成為同儕中的風雲人物。
到了我們這一輩,我們青少年期的社交,藉由電話、2G手機和非常弱的網路功能,用一個可以被關掉,可以被隔絕的方式,侵入我們的家庭生活空間。我們的電話、網路,還可以主動選擇或者被動被父母管控,外界社交,並不至於太侵略我們的家庭生活,使得我們的家庭教養方式,還是能對我們起到不小的作用。被逼著練琴、被壓著寫書法,在我們這一輩人的幼年時光中,每個人幾乎都看完過幾本書;能識字的人,還是挺多的。哈哈
但是,連續劇和卡通,就是我們青少年時期,打死不退讓的堅持了。為了第二天到學校,能夠和別人聊上天,我們對於看電視這件事,是寸土不讓。為了看電視,我們洗碗拖地讀書練琴樣樣做,只為了得到我們,同儕的認同,維持著青少年的社交尊嚴。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親,長期忍受著青少年,抱著電話講一些沒有營養的孩子話,幸好他們幾乎都很忙,經常性的把我們丟給電視、電腦去飼養,免除他們聽我們和朋友對話,心中想要狂吐槽,想拼命翻白眼的心情…
到了現在的青少年,人手幾台智慧型手機。每個人的社交生活,嚴重的侵入了家庭生活的空間。並且,無法關掉。
現在的青少年,甚至是所有年齡層的人,一天24小時,都嚴重的被社交所綑綁,藉由臉書、社群媒體,我們的社交生活,已經不再能被隔絕在「家」的門外。每個人都像罹患了社交恐慌一般的,拼命確認自己的手機,有沒有新訊息近來…
(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