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接209
【2. 直播內容隨著觀眾群的程度,呈現極度的良莠不齊的現象】
所謂的直播,其目的是打賞,為了要得到盡可能最多的打賞報償,直播主必須挑那些,讓他(直播主)能聚集最多人氣、最火紅、最夯的話題和演出內容。
但是學有專攻嘛!有些人就擅長腥羶色的內容,有些人就在搞笑方面有天份,就如同我的知己蕭伯特說的『The fool always finds a fool to admire him.再愚笨的人,都能找到更愚笨人來崇拜他。~ George Bernard Shaw』;是啦!我這知己的語言一向就很黑色幽默,但是他這句話,放在這裡真的恰到好處。
不管觀眾是怎樣的程度,觀看者一定找得到他能看得懂的直播內容,至少也是觀看者自以為他自己能懂的直播內容。隨著這種一般人程度的差異化加劇的狀況,不同程度的人,都找得到他自己的歸屬。這種現象,我可以說,是值得欣慰的事嗎?
但是這種,每個人都找得到符合他程度的直播內容的狀況下,人很容易會陷於自滿,以為除了自己之外,連直播主都有相同的想法,所以在自己大腦過度合理化作用的影響之下,用一種「想當然爾」的態度,以為自己的想法是普世多數人的價值;
並且在直播主刻意營造和觀看者黏膩感的親切表象之下,得到對自己想法的正增強作用,而為了得到更多相同想法的回饋,這時候「同溫層暗示」的作用,就會讓觀看者更執著於,與自己程度相仿的,該直播主的直播內容,而思考越來越僵化,以至於根本無暇、也不屑去尋找不同論調,甚至直接矮化其它論調。這樣的狀況,只會更快速狹隘一個人的思考,使其人陷入無法清楚辨別現實世界的巨大危機之中。
這無異是讓一個無法正確分辨世界真相的人,更加的誤解真實。基本上,很多自我訓練來的精神疾患,採用的方法,就是這種原理…
【3. 直播主和觀看者將時間和精力,過度投注在直播上】
和娛樂行業一般,直播文化強調的,依舊是影像上的刺激。賞心悅目的長相,通常都是直播主的最大賣點。
不信的話你可以花點時間去看看直播;幾乎九成九的直播主,都是顏值高的人。像我經常收看的一個ABC大陸直播主,他的內容是native的英文觀點,而這位主播的口頭禪就是「我是明明可以靠臉,卻偏偏不要臉的Mr. Yang」楊家成,就是一個顏值超高,幾乎可以媲美韓流巨星的人。
像台灣這邊打賞文化還不盛行的直播主之中,台灣的唐綺陽星座大師,人家也是美女一枚;還有那個館長,其實也都是好看的;古阿莫也是好看的,蔡阿嘎也是。
而加上了打賞文化的金錢誘因之後的直播主,連許多名不見經傳的直播主,多數都是有顏值,而且擁有個人魅力的,不然也多數都有整過型,並且多數都是年紀偏小的直播主,難怪我都以為,轉到哪台都是同一個人…而年過30的直播主,通常都是真的靠實力和堅強的直播內容了。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直播主需要許多時間在整理自己的面子問題,一般直播主不停維修的外貌,和維持直播年第度的直播內容稿子等,需要付出的金錢非常的龐大,所以直播主更需要用盡力氣去鞏固和觀看者之間的黏膩感,藉以得到金錢的打賞報償。因此,就會更對於現有觀眾群的鞏固,更加費盡心機。往往一個直播主走向偏鋒、更聚焦在少數議題上,更僵化侷限思考,更執著固著於某些「過去成功經驗」的重現,就是從這裡開始。
為了得到直播主的認同,觀看者會一直投與禮物的打賞;為了繼續維持和直播主之間脆弱的連結,觀看者只好拼命的打賞,並且,時間全放在自己日常無法避免的項目,以及觀看直播主直播之上,完全沒有心思去做其他的事。
在這種,直播主和觀看者年紀都偏小,或者思考越尊於一言的狀況下,雙方都很容易因為後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想法作用,以為自己的思考是普世價值,對自己現有能力無法理解的、不明所以的新知識加以排拒,並且以為自己的排拒是理直氣壯的時候,很容易就讓雙方錯過學習的黃金時期。
而八大行業從業者,隨著年齡的增加,往往無法轉職,困於新人輩出,生計日漸困難的苦果中,也是相類似的原因。
很多時候,很多學習,並不是拿一張文憑就好。在這個萬物皆可交易的年代,只要有錢,管你愛買幾個博士頭銜都買的到,但是,學到了什麼,擁有什麼樣的知識深度與廣度,那就是私毫偽裝不來的真功夫了。
而這種打賞文化的作用之下,會讓表象操作,和輕視知識、輕視努力的狀況加劇。錯過最佳黃金學習時間,習於表面化之後,除非有過人毅力和智力,否則重新學習,是談何容易的事。
不可諱言的,這樣的狀況會在往後幾年間,越來越普及化並且嚴重化。但是這造成的世代短缺知識的壓力,其後果會更可怕的在十幾年之後出現。
現在流行在我們生活中的打賞文化,更是鼓勵一種,靠表象就可以日進斗金的形象,仿若人人不用深耕,一切只要表象的迷醉,就可以傲視萬物一般的豪氣。這樣的風氣,就如同二戰後期的嬉皮年代,對歐美社會造成的影響,嬉皮年代的不負責任和放縱形骸的苦果,不僅在嬉皮年代人的老年,讓這些年輕時囂張猖狂的嬉皮嚐盡苦果,更是使他們的下一代,變成過度嚴肅、唯利是圖的勢力鬼。
雖然我個人還滿喜歡嬉皮年代的某些價值,但是那畢竟是一種旁觀者角度的輕描淡寫;而想到這波東方打賞文化將成型的放浪形骸,我也不禁心中驚驚…
拿台灣來說,當局刻意踐踏摧毀我們文化的狀況下,再遇到這波打賞文化風潮,東方傳統內尋的堅實價值觀,即將被表象化取代…到時候,我們會不會連買把蔥,都無法跟人溝通…驚什麼,我們有手機,用翻譯軟體吧…不然就找AI去幫忙…對啦!我真的在自嘲。
還有多遠?早就已經開始了。君不見,那夜夜笙歌、酒酣耳熱、紙醉金迷、喝醉開打的KTV群毆事件,是越來越普遍了,那年齡層,是越來越輕了…
【4. 直播令人擔憂的隱私透露】
好,我在許多科技相關文章中,都一再說過隱私權的問題。很多人以為這是人文觀點的擔憂,我必須嚴重的反駁,以為隱私權的擔憂是人文關懷的人,恐怕是誤解了新科技的研發原理。
我一直重複「科技可以做得到的事」這句話,這句話是不是很難聽得懂?
科技的研發需要堅強的數據,數據需要多角度、多次數、多層級的驗證和確認,數據的完整性和豐富性,足以左右一項新研發的成敗。
拿AI溝通語言的建立,不管是現有最經常利用的反向傳播梯度計算,或者新一點的仿人類神經元學習理論的復誦→記憶→產生意義的方式,或者是最新研究傾向的,少量提示和意義組構概念,其中所需要的原始數據,都需要建立在,經過最大化的人類驗證有效資料的大數據使用之上。
而這些經過最大化人類驗證的數據,可以說,都是從個人隱私資料中得來的。
或者,拿簡單行銷使用的大數據分析來說,當一個賣場,在決定其商場佈置商品擺放時,購買某特定產品的顧客,通常也會購買哪些品項的商品,經過賣場客群購買清單的大數據分析,就可以當成商品擺放的最佳建議。而美國超商,會在嬰兒尿片旁擺放啤酒的原因,就是經過這種的大數據分析資料,做成的佈置。美國超商因為經過這樣的大數據分析,使得嬰兒尿片和啤酒的銷量,都得到顯著提升的結果,當這些大型超商,將該分析移至東方意圖重現成功經驗時,卻遇到瓶頸。所以他們只能再進行當地化大數據分析,改變賣場商品陳列位置,得到了一個文化差異的影響變項。
有很難懂嗎?我真的不想寫的太技術狂科技魔的。沒有拿一堆專有名詞,不代表就是純人文阿…
科技必須從人性出發,不然就算科技再先進,沒有人購買的科技,是沒有發展性的。而人性與人文,可能就是不久之後的將來,讓我們還能有價值、還不會被機器所取代的理由。
而這個珍貴的人性和人文,卻是存在非常巨大的個體差異的隱私資料,人類之所以獨特,就是這個珍貴的個體差異!如果一切個體差異,全都只變成大數據中的一個數字,未免太小瞧了人性和人文。
當科技以為,隱私權是不需要去維護的,是運算資料中的一串數目的時候,人類存在的理由,又會是甚麼?像基努李維多年前主演的Matrix一樣,人類只是為了提供機器存在,由機器飼養的養分蟲子嗎?
人類的文明,雖然很少見巨大的意識型態的更迭,但是這種巨型人類意識狀態的改變,通常都源自於少數特異分子的人性與人文差異,這是個人隱私的重點;如果單純的將個人隱私,只看成數據中的一串數字,那麼,倘若發現了差異極大的少數特異分子,那這些可能會為人類帶來另一波意識更迭的特異分子,是不是會被科技當成壞分子、壞數串而加以剷除?
科技的浪漫和冷血,和一般人的概念真的有巨大的鴻溝。科技可以做到的事,像是發現特異者就直接剷除的這種冷血行徑,對科技的角度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對於人文與人性來說,就成了一種罪過…
撇除這種高層次的隱私權擔憂,再從人類生活的隱私洩漏層級說起。當直播現象變成一種,每個人都做的事情時,為了在這塊直播的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新的直播主就必須透露更多的個人隱私,並且,隨著和觀看者的黏著度越增加的時候,觀看者以「我們都這麼熟了」的理所當然的想法,去要求直播主透露更多個人隱私。甚至是從直播主的語言線索、直播主的影片隱私處,去盡可能蒐集更多直播主的隱私。
當直播主在明,觀看者在暗的時候,刻意營造的親密感,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一旦好感度演變成一種獨佔慾,難保不會出現那種,歌迷殺偶像的行為。
隱私權,不只是個人資料的問題,是保有個人心靈獨特性的證據,是保持個體差異的的重要來源,是確保我們不會掉入一言堂式思考和環境的保護傘,更是人身維安問題。個體差異、個人行為和思考,怎是一組數字所能代表的呢?
~209,接210
留言列表